传说,在秘鲁有一道最受欢迎的中餐菜肴——“罗望子猪肉”,是100多年前到达南美的华人,利用当地一种特别的食材——罗望子,来代替中国米醋,与糖调制出来的一种糖醋汁,本意是用来制作“咕噜肉”或“糖醋肉”的,而他们更习惯叫做“罗望子猪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罗望子是中餐能用得上的食材。
罗望子小百科
▼
中文名称:罗望子
中文别名:罗晃子、印度枣、通血图、甜目坎、酸角、甜角、酸子、酸枳、酸荚豆、酸梅、黑酸梅
外形特征:果荚弯曲形如豆类,外皮浅棕色,皮薄而脆、果肉柔软粘稠,内包种子
香味特征:味酸带甜
利用部位:果实
原产地:东非
主产地:东南亚、北非及中国云南
功效:清热解暑,消食化积
罗望子360度解析
▼
罗望子是一种原产非洲地区高大乔木植物罗望子树的果实,其树高可达30米,棕色豆荚形的果实连同叶子优雅地挂满枝头。在未成熟前就可采摘,包裹在种子里粘性的柔软果肉酸甜多汁。
罗望子是非洲原产为数不多的香料之一。其拉丁文“Tamarindus”派生于阿拉伯文,其中的“Tarmar”为熟枣,而“Indus”则是印度之意。”因此也有“印度枣”之称。
中世纪时,阿拉伯人发现了它的美味,被带到中东地区。以后,随着十字军的东征,罗望子便由中东进入了欧洲国家。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罗望子已广为人知。当时著名的植物学家约翰・杰拉德(John Cerarde)就注意到它清凉宜人、迅速解渴的特性,于是英格兰开始用罗望子制成酸甜提神的饮料。
英国人非常喜欢罗望子的味道,后来它也是英式调味品李派林喼汁及HP酱的重要成分。
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家将罗望子带往美洲和加勒比海等地区,至此,几乎全球每个热带地方,都有了罗望子的踪迹。
如今在北非、中东及东南亚,也是罗望子的出产地,但印度仍为主要出产国。
印度人把罗望子视为万能的天然药物,它可医治眼疾、坏血症、黄疸病及肠胃不适。生食或加工成果汁饮料,在发烧时喝新鲜榨汁,还有解热功效。而泰国人则相信它可排除血液里的杂质和疏通血管的功效,因此每逢罗望子上市,泰国北部地区还会举行节庆活动。
酸角?甜角?
▼
罗望子有酸甜之分,也称酸角和甜角。味道偏酸者,外形略扁。适合做烹饪食材,如马蹄罗望子:荚果马蹄状,稍扁平,味酸、高产。
而微甜者,常常当作水果食用。如泥鳅罗望子,树体高大,荚果形似泥鳅,味较甜,产量较低;米易罗望子:树体高大,荚果半弯曲,肉质厚,味较甜,结果早,产量高。
多种加工方法:
罗望子果肉可加工成浓缩的酱、砖或切片、磨粉,经过干燥浓缩后,酸度更强浓。使用前需浸泡在热水中稀释再去籽除渣,就是烹饪所需的基本素材。
罗望子酱(Tamarind Paste):
也称亚参膏,果肉捣碎后浓缩此半干的酱状。
罗望子砖:
去荚去籽后的半软果肉,压缩成方砖形。
罗望子片(Asam Skin):
又叫阿参片,切片晒干而成。
罗望子粉:
干燥后研磨成粉状。
医药价值:
罗望子被印度草药学用于治疗胃和消化道不适。在菲律宾,罗望子的叶子被作为草本茶用于给疟疾退烧。罗望子的花可治疗高血压,中医认为,罗望子清热解暑,消食化积,有通便、利肝、利胆的功效
罗望子如何入菜?
▼
罗望子未成熟果实的果肉是酸涩的,可以浸水后过滤取汁,犹如柠檬汁在西餐中的作用,具开胃、解腻、去腥、提味之效。通常是以10倍的温水,将其果肉泡软再用手指揉捏,使果浆和味道全部渗入水中。
这种具有热带水果型的酸味水,在烹饪中恰似如歌的行板,极富魅力的信步游走在各式菜系中。
作为调料
味道主酸与辣
▼
在东南亚菜系中,酸辣味型的菜式里都缺少不了罗望子作为酸的基调,再与不同的辣,声奏出完美的旋律,演绎出:
泰国的“香辣鱼肉沙拉(Narm Tok Pla Tub Tim)”和“酸咖喱虾汤(Keng Som)”;
越南的“酸鱼汤(Canh chua)”;
印尼的“蔬瓜酸果汤 (Sayur A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