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酒店行业新闻网站
中国端午屈原美食文化旅游节官网
www.cnhotel365.com

鄂ICP备15023052号-1鄂公网安备 42090202000378号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景区 

神秘山洞锁传奇 碧海潮生“侠客岛”

发布时间:2014-07-02 11:00 来源:酒店新闻网新闻中心
浏览量:1011

神秘山洞锁传奇 碧海潮生“侠客岛”
很少有这样一座岛,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传说不断、故事不断。刺秦失败,燕太子丹于此避过难;远征辽东,唐太宗于此避过雨;有武侠迷突发奇想,居然“考证”出,这里是金庸笔下大名鼎鼎的“侠客岛”!
传说姑且听之,故事仅供参考,但这座海中小岛的来头着实不小。此岛是辽兴宗御旨赐建的海中佛国,是大元朝遐迩闻名的养马地,是明清宁远血战重要的分战场。岛中残存的千年柱础,比辽帝陵的柱础直径还要大!当年上万明朝兵民血染的军粮城,遗迹犹存。此岛直通山顶的神秘山洞,随处可见的菩提佛树,迄今悬谜待解。这座风光旖旎的小岛有过好几个动听的名字:大海山岛、桃花岛、菊花岛,现在它叫觉华岛,以此纪念千年前于此建庙修行的觉华大师。
此岛隶属今葫芦岛市,距历史名城兴城仅数里之遥,这里海水清澈、空气透肺、景色怡人,海鲜有的是,且随便吃,当地人戏言:吃海鲜,等同“艰苦奋斗”。

 

 


觉华岛唐王洞前的唐太宗塑像。 

据考古学家冯永谦考证,九鼎洞前倒伏的大石是古代典型的“大石棚”式建筑。

 

 

 



觉华岛的唐王洞,据传燕太子丹曾在此洞避难,唐太宗曾在此避过雨。

    刺秦失败太子丹避难“桃花岛”?
    唐代,此岛名为桃花岛。暮春三月,桃花吐蕊,过往渔樵望之神醉,赞曰“桃花岛”。有传说称,燕太子丹当年刺秦失败,被秦将白起率兵追杀,情急之下乘“一瓣桃花”渡海登岛,方躲过一劫。
    或许,太子丹所乘之舟,是一形如桃花瓣的木舟?有人分析,这所谓的“桃花舟”之说未免有美饰之嫌,可能就是一个树槽子。伐倒一棵大树,将树瓤抠空,下水后若能浮起别左右乱晃,即为船。若果真如此,足见太子丹逃亡之旅的狼狈。而这假想中的“桃花舟”与真实的“桃花岛”间,实不知暗藏几何关联?
    那么,太子丹是否避难桃花岛?或者说,在他的逃亡路线中,有无可能选择与桃花岛擦肩而过的“傍海道”呢?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下荆轲刺秦失败后留下的遗言: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此语一出,无异将太子丹乃刺秦主谋的幕后身份告白天下,等于直接宣布了太子丹的死期!
    噩耗传来,燕王喜与太子丹自知大祸临头,父子俩匆忙逃离都城“蓟”,奔往襄平(今辽阳)避祸。燕国的都城蓟最初在今河北省保定市的易州,后迁至今北京市房山区的琉璃河一带。太子丹逃亡襄平,当时大体有两条路线,一是从今北京地区出发,过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进入今辽宁的北票、朝阳,顺大凌河谷经义县,直奔襄平。但此路绕弯且行期偏长,途中势必凶险万端,太子丹选此路,实非上策。
    另一条路,是从燕都启程,直接进入辽西走廊,由绥中、兴城一线奔赴襄平。这条路(史称“傍海道”)在战国时代尚未成型,时常受海潮侵袭,史载“深不载舟楫,浅不通车马”。此路距襄平目的地较近,难在路况糟糕。不过,凡事有弊亦有利,太子丹紧急逃亡,脱身迅速,而尾随而来的秦军大队人马,辎重繁多,在有如烂泥塘般的傍海道前,难免一筹莫展。因此,且近且泥泞、却足可甩开汹涌追兵的傍海道,当属太子丹最佳的逃亡线路。

 

    神秘山洞锁传奇 碧海潮生“侠客岛”
    依据目前收集到的各类考古资料可知,恰恰是在觉华岛、庄河直至抚顺、本溪这一辽宁沿河靠海一线,近些年不断发现当年秦军遗失的武器,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于庄河桂云花乡发现的“春平侯剑”、在抚顺地区发现的刻有秦国丞相吕不韦大名的青铜矛……与这些实物互为印证的是,这一线路也是太子丹传说的散播密集区,而在北票、朝阳、义县一线,关于太子丹的故事却难得一闻。
    太子丹身后就算暂无秦国的虎狼之师,也少不了捕其心切的暗探与刺客。在此危急状态下,太子丹避难当时人迹罕至的桃花岛,隐匿行踪,并非没有可能。
征东避雨唐太宗留下待解悬疑
    传说中太子丹避难的那座神秘山洞,在今觉华岛(当年的桃花岛)的一处地势开阔的临海高地上。此洞洞口高1.90米、宽1.50米;洞内8米处,高1.25米、宽1.65米,基本呈外高内低、逐次收缩的延展形态。此洞上下两侧均由光滑的石板、石块砌成,不少石头有明显人工打磨的痕迹。经文物部门考证,此洞长达2100多米,直通山顶。此洞最初叫“藏王洞”,太子丹是燕国未来的王储,故名。若太子丹果真藏身于此,眼光确属独到。
    此山洞面朝大海,而今,在山洞前海滩边的平整礁岩上,立着一座唐太宗眼望大海的塑像,这山洞因而又添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唐王洞。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雾中错登此岛,行至此洞前,恰逢天降大雨,但洞口太小,不能进洞避雨。大臣向他禀告藏王洞的由来,唐太宗说,“当年太子丹可进洞避难,我现在进洞避雨却不成,难道一统天下的大唐天子,竟不如他一个亡国太子?”言罢,洞口变大,唐太宗和皇后连忙钻进洞内,才避过了这场大雨。于是,后人便将“藏王洞”改称“唐王洞”,延续至今。
    对唐太宗征东途径此岛避雨的说法,考古学家冯永谦先生不很认同。“唐太宗当年征东走的是卢龙道,而不是觉华岛对岸的傍海道,按史籍记载,唐太宗应该没到过这里。”
    与太子丹故事传播地域不同的是,在辽西走廊一线,除觉华岛的“唐王洞”与唐太宗沾边外,这一带有关唐太宗的故事流传极少,而在朝阳、辽阳、凤城等地,却遍布唐王传说。这也从一个侧面暗示,唐太宗与觉华岛关联不大,如果说此洞曾藏过一位大人物,最有可能的还是燕太子丹,称其为“藏王洞”比叫“唐王洞”或许更靠谱。
    清光绪十年1884年,辽宁盖县人傅焕尧赴岛游历,据他考证,唐太宗征东未曾到过辽西,因此也就不可能登临觉华岛,“(唐太宗)自登州跨海而东至狮子口,登岸即达盖牟沙卑白岩辽州等城抵安市,不克而还,从未至辽西。此地乌有唐王遗迹,即据予所见闻失真,古今一辙是可慨而戒也。”
    不过,虽然唐太宗可能未曾亲临觉华岛,但此岛的“帝王缘”却不浅。在觉华岛的周边地带,有多位帝王级人物曾御驾亲临。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曾率兵于这一带激战明军;其后,顺治、乾隆、嘉庆、道光等四位大清皇帝回辽祭祖时均路过兴城,立马兴城海边,海中若隐若现的觉华岛,必是清帝眼中百看不厌的绝佳风景。
    传奇九鼎洞帝王陵墓还是神圣祭台?
    觉华岛上,还有一座山洞与唐王洞齐名:九鼎洞。
    不知起源何朝的九鼎洞,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虽然史无记载哪位大人物曾亲临此处,但慕名前来的香客与游人,千百年来却络绎不绝。
    这座九鼎洞位于海边的小山坡上,不到半人高,洞内面积也就十几平方米,洞顶巨石被后人所立的九根石柱支顶。洞外,一块扇面状的大石斜伏于地,与地面形成一个不大的角度,给人的感觉是,这大石与洞口曾连为一体,后大石脱离山体,塌于洞外,遂现“九鼎洞”。在这大石下,还有一个小洞,叫“洞外洞”,洞内堆着一根石柱残料,洞口残留若干辽代砖瓦。据土生土长的觉华岛人杨丹回忆,他小时候,这大石下的小洞曾顺出一道斜坡,直到海边。而今,斜坡痕迹已无,洞口处杂草蔓生,立有一座妈祖四海龙王庙。
    杨丹说,这九鼎洞里的九顶石传说是“九条龙”所变,九条龙是听了一位宣讲佛法的高僧讲经后,才“化龙为石”的。
    传说,渤海龙经常派水族到觉华岛抓童男童女供它享用。一高僧云游此处,得知此事,便坐在岛内的一块石头上讲经说法,谁也不愿再帮龙王干坏事了。龙王一见水族不听话,就命九条恶龙去将这个和尚拉到海里淹死。哪想这和尚有金光护体,九龙难以近身。没办法,九龙便潜入海底,对准石板向上顶,欲将石板顶翻,把和尚扔到海底。高僧继续讲经说法,听得九龙心醉神迷,头顶着石板一动不动,天长日久竟化为九根石柱!这便是“九龙顶柱石”传说的由来。
    关于此洞的起源,还有另一传说。很久以前,一对父女在海中迷失了方向,漂泊了几日几夜。正在这生死攸关之时,只见前方灯火闪烁,颇似有人在招呼他们!父女二人立向光亮处拼命划去,终于成功上岸!父女二人寻找“救命之光”正是从洞内深处发出的,为报答这奇洞的救命之恩,父女二人亲手凿刻了十根柱石想顶在大石板下面,前排立五根,后排立四根,谓之“九鼎石”,这山洞也便成了“九鼎洞”,剩余的那根石柱扔到了“洞外洞”中,至今还躺在那里。
    来觉华岛考察的冯永谦先生表示,塌于九鼎洞前的这块大石属变质岩中的花岗岩,但这块大石不是纯天然的,有人为打凿的痕迹,是考古学中典型的“石棚”类建筑。石棚类建筑在东北地区多有发现,一般都在千年以上,有的近万年。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些重达几十吨重的大石棚一般有两类功用:部落首领的安葬地或拜神求仙的祭祀地。那么,这大石棚为何朝先民所设,有过怎样的传奇经历?一切皆谜。
    武侠世界里的神幻“侠客岛”
    唐王洞也好九鼎洞也罢,毕竟都有可观可睹的实物在,而风传的“侠客洞”,就纯属武侠迷们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想了。一些武侠迷说,这觉华岛就是金庸笔下的海外仙岛侠客岛,岛中有座刻满神秘蝌蚪文的神秘山洞,大侠石破天正是在这山洞中才领悟到纵横天下的绝世武功的。
    当时,熟知觉华岛前世今生的武侠迷不免感叹,觉华岛曾叫“桃花岛”,风景、历史、底蕴不在浙江普陀之下,怎被普陀抢了先机?有人不甘示弱、另辟蹊径,认为觉华岛与侠客岛特征吻合、神貌相投,觉华岛既失“桃花”先机,不妨以“侠客”入手,仍大有文章可做!

    文章来源:辽沈晚报

发展中心:中国海南三亚市解放四路13号 新闻中心:中国孝感市红星金街三楼19号 运营中心:中国武汉市台北路特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