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是“七夕经济”中的重头戏,网友如此费心巴力自掏腰包比对数家快捷酒店的卫生与环境,确实不算咸吃萝卜淡操心。前有“海底捞”一事,后有快捷酒店真相唬人,消费市场似乎总是让人不大省心。客观地说,杭州网友的调查亦是真切的民生感受,大概出过门的市民都会有过类似遭逢,只不过,很少将之与“质量问题”等公共话题联系起来罢了。
网上一边倒的吐槽声,那么,这事究竟该如何考量?
一方面,节假日酒店业消费高峰,在相对的卖方市场之下,更容易萝卜快了不洗泥。消费者操心,固然是利益关切;职能部门操心,才更是职责所为。遗憾的是,地方职能部门不仅跑不过暗访的媒体,连明访的网友都能甩其几条街。这种作为常态,比快捷酒店的问题更值得警惕。这里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标准阙如,二是监管疏漏。
早在去年,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就曾发布报告显示,快捷酒店消毒水平有待加强,相关行业标准仍未出台。报告针对国内三星至五星级酒店和经济连锁酒店设施清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酒店卫生程度基本和其价格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22家消协单位也曾联合发布调查结果,六成全国连锁快捷酒店的床单、浴巾、毛巾卫生不达标,主要不合格项目是菌落总数和PH值。但问题是,全国上万家快捷酒店,具体服务细节更是不胜枚举——枕套怎样算合格、毛巾怎样算违规,面对这些具体而微的现实问题,“国标”在哪里?
另一方面,公共监督的理性也是有边界的事情。网友虽然热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的测评过程中,全程是自己的主观感受,甚至测试噪音的仪器,亦是淘宝所得。公民自然有监督的权力和自由,但如果公共媒体将之作为公共监督的“铁证”,风险就很明显:比如这样的监督缺乏第三方公信,热心网友很容易陷入法律风险之中;比如网购仪器未必读数精准,公平起见,对事实亦非扎实支撑。如果被监督方提出质疑,举证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作为私媒体的个人感受可以,但流布甚广之后作为社会话题传播,既有公平风险,亦有利益担心。
根据《2016中国酒店连锁发展与投资报告》,我国拥有经济型酒店19732家,同比增长幅度为27.81%,是2015年GDP增速的4倍。随着旅游市场的勃兴、中产生活的提升,快捷酒店成为出行标配。不过这些年来,从“和颐酒店事件”到眼下的“快捷酒店有多脏”,经济型快捷酒店的业态确实是千疮百孔、野蛮生长。谁来立规矩、谁来执法纪,这些追问,不能总等网友来当堂吉诃德了。
一句话,不要等到七夕才想起快捷酒店的床单,更不要七夕都想不起快捷酒店的床单。
文章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