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酒店行业新闻网站
中国端午屈原美食文化旅游节官网
www.cnhotel365.com

鄂ICP备15023052号-1鄂公网安备 42090202000378号

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文化 

云南美食文化——红河非遗美食14例

发布时间:2023-04-25 10:56 来源:酒店新闻网新闻中心
浏览量:2505

导读: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东南部,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民族风情丰富多彩饮食文化深厚独特。州内有世界闻名的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云南近代历史文化名城蒙自,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梯田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河各族人民创造的特色饮食文化同样精彩,发源于蒙自的过桥米线和出自建水的汽锅鸡已成为滇菜体系的重要元素。本文给大家介绍红河州部分非遗美食文化。



01.蒙自过桥米线



位于滇南大地的蒙自县城,是云南地道米线的盛产地是,也是过桥米线传奇故事的发源地。滇南名城蒙自,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战略位置,自古以来为边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明朝以后,封建统治者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统治,这时,大量中原汉族军民迁移云南,王朝的军队来到尚未开化的蒙自,由农耕文明支撑的军队除了守土戍边之外,吃饭也是当务之急,于是,一种军屯与民屯相结合的制度便应运而生,根据史料记载,蒙自米线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蒙自过桥米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属于云南区域特有食品,起源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蒙自过桥米线是流传最广、特色最足、代表性最强的佳肴之一,是深受中外人士喜爱的云南食品。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自过桥米线的历史起源的多个版本,都跟明末清初秀才为赶考而自封在一个湖中的亭内苦读,贤妻隔桥送食有关。故,也有人将云南过桥米线称之为“爱情、亲情一线连”。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先生,为吃过桥米线而卖了字典的佳话;郭沫若先生将其称为“云南食品中一朵瑰丽的山茶”。过桥米线印证了一方风俗,创造了一种饮食文化



重视高汤的调配。主要用料为老母鸡、棒子骨各适量;增香料有甘草、香叶、桂皮、陈皮、沙姜片、草果、八角、花椒、白胡椒各适量。调料是冰糖、精盐、味精、花雕酒、白酱油、瑶柱各少许。制作时,老母鸡,棒子骨一同放入冷水锅中,烧开撇去浮沫。捞出放入不锈钢桶中,加入清水大火烧开,改用小火煮3个小时,捞出原料,留汤汁;将增香料用纱布包好,洗净放入汤汁中,烧开后,再把调料加入煮开即可。



重视米线的选择。蒙自草坝优质米制作的米线晶莹透亮、柔软绵长,有筋骨而不断,细腻滑爽,口感极佳,还可晒干长期保存,不脆不碎,回煮后口感一久,自有其特殊的韵味。



重视拼盘及佐料。佐料主要有“三大佐料”:秘制酱料、麻油、油泼辣椒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生生熟熟花花绿绿零零散散,一十二种之多,堪称“王的盛宴”。



蒙自过桥米线



02.哈尼族长街宴



“长街宴”是云南哈尼族特色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既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又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展示我国的饮食文化之精华,2017年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尼族的长街宴分为祭寨神长街宴六月年长街宴和十月年长街宴3种类型,村落的大型长街宴长达数百桌,礼仪齐备,程序严谨,仅街心宴的酒席就划分为主席、副席和大众席。长街宴期间吟唱创世史诗、迁徙史诗和叙事长诗,充分体现了哈尼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



祭寨神“昂玛突”活动中的长街宴是一年农耕活动的序曲和祈祷农耕生产活动顺利进行的仪式。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属龙日开始过节。第一天杀猪祭祀寨神,祈求寨神保护村寨百姓安康、六畜兴旺和来年梯田农耕丰收;其后两天开始摆长街宴,村寨里每家每户抬出一桌丰盛的食品,上寨与下寨互相结对子,轮流摆酒席,共同接待外来的亲朋好友。



六月年“扎扎”长街宴主要在元阳县胜村乡爱村、大鱼塘一带流行,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开始,杀牛祭祀天神,邀请天神到人间视察民情,与人同乐。然后在龙头(负责组织祭祀活动者)家门口开始摆长街宴,一家一桌,沿街连接。节日期间人们撵磨秋、荡秋千,尽情欢乐,祈求天神保佑庄稼顺利成熟。



十月年活动中的长街宴属于庆祝丰收、共享幸福的活动,一共过4天。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相当于岁尾,属蛇日为新年,人们开始杀猪、踩粑粑,杀猪祭献寨神和祖宗,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十月年的第4天开始连续3天摆街心酒宴,由上寨、下寨、中寨自由结对,共同待客。人们边喝美酒边唱酒歌,纵情舞蹈,庆贺粮食丰收,气氛热烈。



从2004年起,绿春县已连续4年成功举办“中国·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活动,并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宴席”,列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而2010年的绿春长街古宴共摆设了3050桌,长达4000多米,参加人数达1万多人,其人数和规模再次刷新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本节以十月年长街宴为例。



根据哈尼族历法和古规,哈尼人把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作为新年的开始,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年初一。哈尼族叫“干通通”或叫“泽腊和实”,也就是哈尼族传统盛大节日“十月年”,“十月年”的第五天要“开年门”,表示“辞旧迎新”,家家户户都把自家一年中的收获,做成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用篾桌摆到寨子脚的“寨门”那里,摆成长长的宴席,让全村人品尝,让远方来的客人享用。



在准备宴会时,哈尼村寨家家户户都会把竹木桌一张接一张摆起来,宴席一直伸展到街子中心以至村寨门口,似一条长龙,故又有“长龙宴”之称。哈尼族的长街宴揭示了哈尼族人民在耕作文化中对水的认识和对自然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勤劳朴实、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哈尼族长街宴



03.建水汽锅鸡



汽锅鸡是云南独有的高级风味菜,它以烹制特殊,鸡肉滋嫩、汤汁鲜美、原汁原味,芳香扑鼻、富于营养而广为流传,在国内外均享盛誉,2009年,建水汽锅鸡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汽锅鸡就在滇南地区民间流传,距今已有二百来年。



滇南地区建水县所产陶器历史悠久,式样古朴,特殊。当地人杨沥利用建水陶,独出心裁地研制出特殊的中心有嘴的蒸锅,名曰“汽锅”。在汽锅下放一盛满水的汤锅,然后把鸡块放入汽锅内,纯由蒸汽将鸡蒸熟。此菜汤汁为蒸汽凝成,保持了原汁原味,肉嫩香,汤清鲜,实为人赞叹。此后汽锅鸡渐传渐远,脍炙人口。



1947年昆明福照街开设了一家专门经营汽锅鸡的饮食店。为了招徕顾客,这家饮食店极力改进烹制方法,在汽锅鸡中配加云南特产的名贵药材“田七”“虫草”“天麻”等,使鸡汤更加味美鲜甜,既增加了营养和医疗作用,又别具一种风味,发挥了汽锅鸡营养丰富,滋补强身的优点。



此后,田七汽锅鸡、虫草汽锅鸡、天麻汽锅鸡,成为云南风味独特的滋补名菜。这家汽锅鸡饮食店就取名为“培养正气”馆。解放后,“培养正气”馆改建为“东风餐厅”,专门供应各种汽锅鸡。



汽锅鸡烹饪方法特殊,做工讲究,要求认真掌握好选料、制作、药材的炮制配伍三个重要环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选用著名的武定壮母鸡或阉鸡,宰杀去毛洗净,切块,同时加入精盐、姜片、葱结,放入汽锅。然后,用能盛五公斤清水的砂锅一只(在砂锅内能放一些猪筒子骨更好),把汽锅安放在砂锅上,接触处用白棉纸和面浆封好,避免漏气,将砂锅置于旺火上嘉四小时,至肉骨分离,拣去葱结和差片即为可口美味之肴,入席食用。



制作“田七”“虫草”“天麻”汽锅鸡必须掌握好药材的炮制和用法“田七”是云南特产名贵药材,内在成分与人参相近,不仅具有滋补作用,而且对于冠心病有良好的疗效。田七汽锅鸡的吃法是将田七用油炮制后舂成细面,用汽锅鸡汤吞吃,效果最为显著。也可于汽锅鸡烹熟时,在汤里放上适量的熟田七粉,再上桌取食。



“虫草”也是云南出产的名贵中药材。用它来烹制汽锅鸡,首先将虫草用清水淘净晾干,放入油锅中微炸后再放入汽锅内与鸡肉同时烹熟。食味清香回甜,食后补益人体,有润肺补肾,治虚痨咳血和老人虚弱贫血之效。汽锅鸡还可配上天麻、淮山药等补益中药材,成为滋补佳肴。



建水汽锅鸡



04.石屏豆腐



石屏豆腐凭借其用料考究及600多年独特技艺载誉满满,2012年,原国家质检总局对“石屏豆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7年,石屏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屏人点制豆腐较为特别,不用石膏卤水,靠的是石屏县内特有的天然井水。石屏古城内,地下水分甜水、酸水两种,“甜水泡豆、酸水点浆”,这就是石屏豆腐最神奇的秘诀。石屏豆腐,从磨浆开始直至豆腐成形,共有10余道工序,制作出的豆腐鲜嫩爽滑、营养丰富、味质鲜美。



石屏豆腐,以长条形为主,颜色微黄,韧性十足,提着豆腐的一端轻轻甩动,不会断裂。因此有“云南十八怪,石屏豆腐甩着卖”的说法,除了传统的长条豆腐,还有爆浆豆腐、爆米花豆腐、鸡心豆腐等,形态各异、口感不一。



石屏豆腐的口感,靠大豆和水质决定。石屏豆腐经过烘烤、油炸后,会慢慢变得圆润和丰满,颜色变得金黄,掰开来看,豆腐气孔密布、细腻滑润。因为天然点制,保留了最纯的豆腐香,吃石屏豆腐会感觉有肉味,因此也有“吃肉不如吃豆腐”的说法。



石屏豆腐的吃法,除了传统的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堪称“舌尖一绝”的石屏豆腐宴。豆腐宴名目极其繁多,从吃法到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是用豆腐烹制而成的饕餮盛宴,“细料豆腐”味道鲜美,“芙蓉豆腐”洁白如芙蓉,“八宝豆腐”入口清鲜滑嫩。



石屏豆腐



05.建水豆腐



建水县旧称临安府,临安城豆腐的历史极其悠久,早在清代中后期就享有盛名。建水豆腐又称临安豆腐,是云南省建水县的特色传统名吃,2017年,石屏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水豆腐的味道不同于普通豆腐,原因是直接用豆腐原汁发酵而成的酸浆制作而成。建水豆腐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选用的是大而圆的白皮黄豆,取西门大板井的甘甜井水。经过10多道工序,细细加工,其独特的包制方法,也是中国豆腐制作中的绝技。将滚热的豆腐块排列在板子上,盖上木板、压上几块老砖,把豆腐中残留的水分压出来,豆腐定形后,从纱布中取出,再撒上盐,之后放置晾干,隔日翻动一次,待水分除去六七成,经过三四天的自然发酵,豆腐便做成。



建水豆腐,经过发酵后风干,成小豆腐干,跟围棋子差不多大,样子好看,利于烧烤。放到炭火上,不一会儿就开始膨胀发黄,干脆的豆腐表皮炸裂开,小豆腐块瞬间膨胀到之前的几倍大。



建水豆腐的口感主要体现在豆腐本身的发酵程度和烧烤程度。烧豆腐时,几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围着一个小火炉,上面有一个铁架子,放上豆腐,边烘边翻动,待豆腐膨胀,用筷子或者直接用手抓起一个掰开,沾满料汁,一口咬到嘴里,混合着浓郁的豆香和蒜油辣椒香气,口感外焦里嫩



建水豆腐



06.哈尼族腊猪脚



哈尼人历来擅长腌制腊肉,尤其以腌制腊猪脚而闻名。它是生活在元阳梯田周边的各民族共同喜爱的传统美味。2017年,哈尼族腊猪脚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尼腊猪脚享有赞誉,与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有关。哈尼腊猪脚选料讲究,选用食青草野菜放养的肉质细嫩的本地猪的猪脚;腌制时,用草果、花椒、盐、八角、辣椒、姜、酒等佐料反复搓揉,再放入大缸内腌制20天左右;取出猪脚清洗干净后悬挂在火上方常年熏烘而成。



食用时,先将猪脚用温水浸泡两到三小时后放到柴火上烧透,再刮洗干净,放入锅中慢火炖煮,辅以哈尼蘸水食用。哈尼腊猪脚味道醇香、风味独特,是哈尼人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也是闻名遐迩的哈尼长街宴席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道美食。



哈尼族腊猪脚



07.开远甜藠头



开远甜藠头是云南红河开远著名特产,2017年,开远甜藠头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系当地腌菜师王宝福在 1914年所首创,已有近100年的历史,畅销国内外。



开远甜藠头,颗粒整齐,金黄发亮,香气浓郁,肥嫩脆糯,鲜甜而微带酸辣,具有增进食欲、开胃口、解油腻和醒酒的作用,是佐餐的佳品。有人作诗赞它:“久食龙肝不知味,馋涎只为甜某头;碗中有颗甜藠头,胃口顿开食欲增”。



藠头,又称藠子。开远甜藠头用的鲜藠头,个大色白,晶莹如玉,皮软肉糯,脆嫩无渣,微辣回甜,当地称为“糯藠头”为主料,配以辣椒、红糖、食盐、白酒等调料,制作时先将藠头剪去根须,洗净,去老皮,晾干;将鲜辣椒去柄,洗净,剁碎;加上配料搅拌均匀后入瓦罐腌制。在瓦罐外口盛满清水,套上瓦盖,每周洗净罐口,更换清水;半月后在罐内表层均匀地铺撒一层红糖,并淋入少许白酒,密封贮存。两个月左右即可食用。



开远甜藠头口感嫩、脆、酸、甜,并略带辣味,十分爽口,具有健脾开胃、去油腻、增食欲作用。它既可单独食用,也可作为配料,制成多种美味佳肴,滇菜“甜藠头炒肉末”,是云南民间最好的下饭菜之一。当年曾作为贡品,在清官中留下了“久吃龙肝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藠头”的赞语



开远甜藠头



08.蒙自年糕



年糕,中国的传统食物,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传统食俗,寓意“节节高升”。在云南的年糕中,蒙自所产的年糕较为出名。蒙自年糕是云南省传统名特食品之一,2022年,蒙自年糕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自年糕制作历史悠久,据传说,清乾隆年间,在蒙自民间,年糕是由当地婚娶喜庆,逢年过节作为“圣品”供奉祖先的蒸糕演变而来。因为物资匮乏,当时的年糕弥足珍贵,只有在新春佳节才吃得上,民间便把这种蒸糕称之为年糕。蒙自年糕过曾经包上豆腐皮,打上金印,送到皇宫里作为上贡给皇帝的贡品。



蒙自年糕



有诗称:“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蒙自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应该源于此。蒙自年糕所用原料为优质糯米、红糖或白糖、云腿、芝麻、花生、玫瑰。制作时,糯米经过清洗、浸泡、研磨成粉,按比例配以红糖或白糖、云腿、芝麻、花生、玫瑰等辅料调制,盛入小碗中,经高温蒸制而成。



蒙自年糕的外形呈小碗状,红糕呈棕红色,白糕呈嫩黄色。食用时,切成片,用油煎黄或用小火烘烤至软即可。蒙自年糕外表光滑,色泽油润,糕质细腻,糍实柔韧,入口香甜。



煎蒙自年糕



09.哈尼豆豉



哈尼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谚“宁可三日不吃油,不可一顿没豆豉”,强调了哈尼豆豉在哈尼族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哈尼豆豉是哈尼人家的一种独特豆制食品。采用哈尼族独特的传统的制作工艺制作而成,闻着臭,吃着香,储存时间长是其显著特征。2022年,哈尼豆豉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制作哈尼豆豉时,选用当地精良黄豆浸泡一夜,待胀大变软后舂成细渣。取洁净并脱过籽实的荞秆,晒干放在盆里或石板上点火烧成白色的灰末;将5%至10%左右的荞秆灰拌入豆渣内,放适量的盐和辣子面、花椒粉等配料,掺少许温水和匀,然后捏做成扁圆小团,再摆放到簸箕里,用稻草盖上。放置在背阴通风处,让其充分发酵风干,待散溢出阵阵特有的浓香时,即可食用。



腌制好的哈尼豆豉多呈黑褐色,味美甘香,开胃。放置在火塘边上,保存两三年也不变味。哈尼豆豉在哈尼民间应用非常广泛,可作调味品,亦可单独做菜。煮青菜或南瓜叶、竹笋、山茅野菜等如掰一小块豆豉烘脆捏碎拌进去,菜和汤既香又鲜。在锅里放油把豆豉炸透后,加汤和辣椒、苤菜、葱、姜、蒜等佐料,就可制成哈尼蘸水,哈尼人家上菜时首先上的就是哈尼蘸水,而且要把它放在桌子的中心位置。



哈尼豆豉



10.泸西八大碗



泸西八大碗是云南名宴之一。其制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红河州泸西县饮食文化的代表。泸西境内民间的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迎送宾客,都会制作由八个土大碗盛满八个具有色、香、味、型等特色的菜品组成的宴席,象征着老百姓一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家庭和谐的美好生活。泸西八大碗制作技艺入选2018年红河州第五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史料记载,泸西八大碗是由三国名将赵云所创,经过500多年的历史演变形成的。八大碗中每一道菜既有独特口味,又有历史渊源。相传,古时候泸西有个唐神仙云游到蓬莱仙岛,遇到八仙,并邀请八仙到泸西游玩。游览了泸西的八大景后到泸西北门赵氏客栈品尝“泸西八大碗”,众仙吃好后,赞不绝口,称赞是天下最好的宴席。每个大仙便采用泸西八大景给“泸西八大碗”命名菜名,其依次是:钟秀清风、翠屏秋水、天马香泉、阿庐古洞、东华积雪、五峰水月、鹤岫浮青、东寺晓钟。



泸西八大碗,用料精致,风味独特,以景冠名,既保留传统八大碗的精髓,又以创新思维为注入了本土的文化内涵,属于红河州饮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泸西八大碗



11.弥勒传统卤鸡制作技艺



弥勒卤鸡色艳、味香、肉筋道有嚼头,最具地域饮食文化特色。弥勒卤鸡凭借其独到的加工方法和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备受青睐,声名远播、香飘滇外。是云南名吃的典型代表。2021年,弥勒卤鸡制作技艺入选红河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弥勒卤鸡制作历史悠久,距今可溯源到600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扩都,将城中人口迁出5000余户到当时的蛮荒之地云南;汉人的到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卤这一熟食技法也随之传到了弥勒。清末时弥勒竹园镇盛产蔗糖,因蔗糖贸易的兴盛,大批马帮来往穿梭于昆明、竹园、广西、广东之间。当地民间为了制作一种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方便携带,可以凉吃的鸡;反复调试烹煮卤制,最终做成了弥勒卤鸡。



弥勒卤鸡选用未开叫的土公鸡,加工方法独到,汤要陈年老汤,卤料由草果、八角、香料、丁香、豆蔻、砂仁等多达20多种构成,糖色炒成板栗色,将卤料入卤料袋后入锅煮制卤水。卤水制好后将清理干净的土公鸡入锅,大火烧开,小火慢卤至熟。弥勒卤鸡鸡皮红黄,松脆适度,鸡肉雪白鲜嫩鲜香味美。



弥勒传统卤鸡



12.曲江烤鸭制作技艺



曲江烤鸭选用的建水黄褐鸭是鸭农在20世纪70年代初,从当地麻鸭中选育出来的一个特色家禽品种。建水黄褐鸭体躯呈长方形,羽毛紧密。产蛋量较高,蛋品质好,蛋大且均匀,肉质细嫩、鲜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曲江烤鸭,曲江烤鸭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过百年的技艺沉淀,烤鸭肥瘦相宜,皮酥脆,肉香嫩,光亮油润,色泽红艳,清香离骨。2021年,曲江烤鸭制作技艺入选红河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曲江烤鸭用当地的黄褐鸭为食材,烤制曲江烤鸭的炉子很特别上小下大,呈圆形,用土坯砌成。烤炉上面一个口,下面也有一个口,烤时先用点燃的大量松针,把炉子烧红,然后再把鸭子挂进去,在高温的炉内,脂肪化开,香味渗透鸭肉。食用时,配上用精盐、鸡精、辣椒面、花椒面、胡椒面,以及烤鸭时滴下的油汁调成的蘸料,麻辣鲜香



曲江烤鸭



13.建水狮子糕制作技艺



狮子糕原名“寿王糕”。出自1876年(光绪二年)秋,杭州西湖“寿春坊”斯仁谷之手。寿王糕因色之金黄,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回味清香,多为达贤士人待客佳肴。建水狮子糕是云南省建水县的传统名食。相传是清代后期,由建水县“荣香斋”糕点铺一吴姓所创制,因糕状似雄狮颈毛而得名。2021年,建水狮子糕制作技艺入选红河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建水狮子糕的主要原料为上等糯米、米制馅糖和少量蔗糖。制作时,先将糯米用清水浸泡 10~15天,然后将糯米蒸熟合团压片,切条,晾干,再放入莱油锅里炸至泡酥,冷却后,用80%的米糖和20%的蔗糖包裹,压扁,切块,即为成品。成品酥脆甜香,美味可口,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建水狮子糕



14.屏边壮族花米饭制作技艺



壮族花米饭是云南壮族的传统美食,一般做成五色,民间也叫“五色糯米饭”。色彩艳丽,制法古朴原生态,红、黄、黑、白、紫、五色合一。是壮族三月三、四月八、清明节食品,供拜神上坟、祭奠歌仙刘三姐之用。2021年,屏边壮族花米饭制作技艺入选红河州第六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色花糯米饭的来历有三种传说: 一说是祭献祖先。祖先创造财富,抚养教育儿女,恩情如天高地厚,后人将糯米饭染为五色,一种颜色祭献一代祖宗,共祭献五代。二说是祭献田公地母。祖先原来靠狩猎采集为生,后来土地生出稻、黍、稷、麦、菽等五谷来。为祭献田公地母,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特做五彩糯米饭敬献。三说是祭献宋代的壮族首领侬智高及死亡将士。侬智高起义失败,死亡将士中有壮、苗、瑶、彝、汉五个民族,特制五色糯米饭,一色代表一个民族,进行祭奠。



主要用料为优质糯米、烧谷灰煮汁、红节藤煮汁、黄花捣烂取汁、紫香藤煮汁。制法是:糯米洗漂干净后分为五份,份保持白色;一份用烧谷灰煮汁浸泡后染成黑色;一份用红节藤煮汁浸泡后染成红色,一份用黄花捣烂取汁浸泡后染成黄色;一份用紫香藤煮汁浸泡后染成紫色,然后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将染好的五色花糯米盛入蒸笼中,用旺火蒸熟后取出即成。



屏边壮族花米饭


来源:食悟者

发展中心:中国海南三亚市解放四路13号 新闻中心:中国孝感市红星金街三楼19号 运营中心:中国武汉市台北路特1号